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馬伊寧
秋陽透過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北航站區(qū)航站樓的玻璃幕墻,在光潔的地面投下流動的光斑。站在出發(fā)大廳的巨幅航班信息屏前,何紅梅看著不斷滾動的信息——奇臺、塔什庫爾干、巴里坤、莎車……那些曾經(jīng)只在地圖上見過的地名,如今都成了觸手可及的航點。
“阿姨,這是咱們新疆第28個民用機場的航班動態(tài),巴里坤往返烏魯木齊航線8月2日正式開通。”身旁一位工作人員向何紅梅介紹。
“從1個機場發(fā)展到如今有28個機場,真為新疆民航的飛躍式發(fā)展感到自豪。”何紅梅說,作為一名老民航人,雖已退休,但一直關注著新疆民航事業(yè)。
新中國成立之初,烏魯木齊機場在戈壁荒灘上誕生。從破土動工的那一刻起,烏魯木齊機場就帶著開放的印記。從一條土質跑道、狹小的候機樓,到如今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擁有兩條4F級跑道、5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每一次建設、每一個成長的腳印,都承載著新疆飛向更廣闊世界的執(zhí)著追求。
近年來,隨著新疆經(jīng)濟社會繁榮發(fā)展,新疆機場建設迎來新的高潮。2012年至今,新疆新建、改擴建多個機場,民用機場數(shù)量由2012年的17個增加至目前的28個,數(shù)量居全國第一,形成了以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為核心,喀什、庫爾勒、阿克蘇、伊寧等區(qū)域次樞紐為輔助的“一核多輔”民航樞紐體系。
航線數(shù)量也實現(xiàn)了顯著增長。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疆內航線僅有8條,主要集中在克拉瑪依、哈密、伊寧等地。1986年2月26日,一架客機從烏魯木齊起飛,成功首航北京,結束了新疆民航“飛機螺旋槳、直航不出疆”的歷史。
目前,新疆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運營航線628條,其中國際客運航線30條,通達24個國家及地區(qū)城市。
新疆正加快推進“疆內環(huán)起來、進出疆快起來、南北疆暢起來”航空網(wǎng)絡建設,支線機場之間的平均通達時間由2019年的17小時縮短至12.1小時,出行效率大幅提升。重點航線加密運營,“喀什—伊寧”航線日均6班,“烏魯木齊—喀什”干支快線日均達16班,初步形成高頻次運行態(tài)勢。當前,20個支線機場開通193條直飛疆外航線,通達國內40個城市。今年1—7月,支線機場疆外旅客吞吐量達665.7萬人次,占支線機場旅客吞吐量的48.2%,區(qū)域輻射能力持續(xù)增強。
新疆民航的飛躍式發(fā)展,不僅編織了一張密集的空中干支航線網(wǎng)絡,更見證了新疆從西北內陸走向對外開放前沿的輝煌歷程。
目前,新疆在用運輸機場28個,為全國最多,另有3個A1類通用機場已建成。至“十五五”末,新疆運輸機場將達37個,航空服務覆蓋93%的縣級行政區(qū),通用機場達20個,全疆機場總數(shù)將達到57個。
夕陽西下,何紅梅站在航站樓的觀景臺前,看著一架架飛機在跑道上起飛降落。她曾觸摸過最早的登機牌,見證過里—2、運—5、伊爾—14等小型運輸機的降落。而此刻,她的心跳正和著機場的廣播聲,與這片土地的騰飛同頻。
“幫我拍張照吧。”何紅梅理了理衣襟,對著鏡頭露出了笑容,“要把后面的飛機都拍進去,告訴它們,我這個老民航人,還在看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