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楊舒涵 通訊員 楊雅欣 何凱航
7月23日清晨,哈密市伊吾縣下馬崖鄉(xiāng)八旬老人阿迪·尕力撥通了熟悉的號碼:“云醫(yī)生,老腿又鬧騰了,一步都走不了……”接到電話,新疆軍區(qū)下馬崖邊防連軍醫(yī)云騰背起藥箱,快步朝著老人的家走去。
推開阿迪家門,墻上一張印有“情系國防好家庭”的合影映入眼簾。
褲腿卷起,阿迪腿上曾被灼燒的疤痕觸目驚心,“一到陰天就開始疼,骨頭也變形了……”
“爺爺,別擔(dān)心,我給您敷上藥,會好些的。”云騰將藥劑噴灑在阿迪的膝蓋上,而后將掌心焐熱,覆上去緩緩揉搓。
這處傷疤,是阿迪在1974年保護倉庫時留下的。面對燃燒的柴油桶,阿迪毅然抱起來就往遠處跑,身體被嚴(yán)重?zé)齻?。生命垂危之際,下馬崖駐地官兵輾轉(zhuǎn)多地送醫(yī),最終從死神手中奪回了他的生命。
治療期間,官兵們紛紛解囊相助。那時躺在病床上的阿迪,默默祈禱著,希望用余生守護這片土地,回報邊防連親人解放軍的深情厚誼。沒想到,他的心愿實現(xiàn)了,更讓他在邊境線上堅守了四十余載。
“四十年咯。”老人摩挲著泛白的“愛國擁軍模范”證書,目光穿越時光,“再選一次,我還會抱起那個油桶,護住國家財產(chǎn)!”多年來,阿迪給兒女們立下家規(guī):邊防連的事,就是自家頂天的事。擁軍要像坎兒井的水,世世代代流淌下去。
走在下馬崖鄉(xiāng)整潔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軍民團結(jié)、民族團結(jié)的標(biāo)語和宣傳欄。鄉(xiāng)中心的教育實踐基地廣場上,“紅石榴”雕塑在驕陽下越發(fā)奪目。
那些年,官兵們扛著鐵鍬與鄉(xiāng)親們共修引水渠,老鄉(xiāng)們拿著熱馕在巡邏路上等候子弟兵,這些鮮活的場景都被凝固在雕塑的紋路里。
云騰知道,這一切,連同阿迪老人身上的傷痕與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都是下馬崖鄉(xiāng)代代相傳的愛國擁軍、穩(wěn)邊固防最鮮活、最樸實的見證。
七月高溫天氣頻現(xiàn),連隊衛(wèi)生員李明浩惦念村里老人。于是,他背上藥箱開始走訪。
在一處熟悉的院落前,李明浩敲響房門。
“明浩來啦!”73歲的茹則瓦妮罕·庫爾班瞇著眼,三步并兩步往門口走。
茹則瓦妮罕一直獨居,看見李明浩就像看見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情地邀請他進屋。
茹則瓦妮罕酷愛在葫蘆上畫畫,屋內(nèi)隨處可見她的作品,最多的畫作就是《紅石榴》。
“夏天熱,您要是頭暈,喝這個能防暑。”李明浩一邊從包里拿出藿香正氣水,一邊叮囑老人注意作息,天熱時不要出門。
提到邊防連的官兵,茹則瓦妮罕不知送走了多少批,至今,她還記得幾十年來與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有時候看到官兵們的衣服和鞋子破了,茹則瓦妮罕就會叫住他們,給他們縫補。“他們經(jīng)常來,幫我搬米、搬草料。”茹則瓦妮罕笑著說,那些小伙子是真的有勁,留他們喝碗奶茶,倒像會燙著嘴似的連連擺手。
老人講起往事時,眼睛笑成了月牙。因為不會寫字,她干脆就用畫來表達感情。其中一幅《護邊員》,描繪了邊防連官兵給下馬崖鄉(xiāng)護邊員講黨的政策的場景;還有《民族一家親》,展現(xiàn)了邊防連戰(zhàn)士、鄉(xiāng)政府和當(dāng)?shù)鼐用裨邳h的領(lǐng)導(dǎo)下,共同建設(shè)下馬崖的景象。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句話在下馬崖鄉(xiāng)有著最直觀的體現(xiàn)。
一封來自遠方的信,悄然打破了下馬崖邊防連的寧靜。二級上士馮利民打開信封,20歲的大學(xué)生努爾扎提·吾休爾的近況躍然紙上。
17年前,3歲的努爾扎提被診斷出重病,30萬元的手術(shù)費如大山壓向這個普通農(nóng)家。
得知情況后,邊防連黨支部連夜召開會議,“愛心援助”的倡議迅速傳遍營房。
官兵們湊出的手術(shù)費,將孩子從死神手中奪回。努爾扎提至今還記得,病房里總能見到迷彩綠的身影。他們一來,就會帶著水果和童話書。
“孩子的成長,我們管到底。”出院那天,連隊黨支部書記握著努爾扎提父母的手承諾。
此后6年,每月1500元的匯款從未缺席。營房里的面孔換了一批又一批,可不變的是匯款單上的落款——“下馬崖邊防連”。
2014年,努爾扎提的父母主動加入護邊員隊伍。每次巡邏都要走20多公里的砂石路,努爾扎提的父親吾休爾·歐友鋪從未抱怨過。
受這份堅守的感染,努爾扎提寒暑假會跟著父母一起巡邏。走到界碑處,他便用紅筆仔細地描紅,格外認真。
戈壁深處,那尊“紅石榴”雕塑在驕陽下閃著光芒。葫蘆畫里石榴籽的擁抱,吾休爾一家三口接力描紅的界碑……這些無聲的印記,匯聚成最動人的守望。在這里,邊防連官兵與鄉(xiāng)親們的故事,仍在繼續(xù)。他們用堅守與溫情,共同筑起祖國西北角最堅實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