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梁偉
新疆圖片庫珍藏著一張黑白工作照:技術員正操作著一臺龐然大物般的機器。圖片說明寫道:1958年,烏魯木齊市郵電局開放無線電傳真。這臺當年堪稱“高大上”的設備,便是傳真機。
這一年1月10日的《新疆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fā)圖文消息《烏魯木齊有了傳真電報》,編輯特意制作引題《新疆和首都的聯(lián)系更緊密了》。報道記載:1月8日、9日晚,時任自治區(qū)主席賽福鼎·艾則孜與郵電部部長朱學范,分處北京和烏魯木齊,為祖國西北邊疆的這一喜事互致賀詞。僅等待12分鐘,朱學范手書的賀詞便跨越萬里山河,清晰地呈現(xiàn)在新疆接收端。這是新疆歷史上首次以“圖像”形式與北京相連。
那時,全國僅有6座大城市擁有傳真機。1958年4月30日,烏魯木齊市郵電局在《新疆日報》刊發(fā)廣告,傳真電報的價格以面積計算,每張最高18.2元,這個價格在當時堪稱不菲。然而它帶來的變革卻是革命性的,首都重大節(jié)日的盛況照片、新華社的新聞圖片,得以跨越地理的鴻溝,當天抵達烏魯木齊。從此,《新疆日報》的版面上,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新華社傳真照片”的標注。烏魯木齊市郵電局工程師葛國瑞在《新疆日報》上撰文解讀:它對文字不同的兄弟民族來說,更有意義。書信可以不必像電報一樣經過文字的翻譯、號碼的翻譯,便能以最直觀的“原形”瞬間傳遞,還不會出差錯。
這束連通邊疆與首都的“光與電”之火,點燃了新疆郵電人自力更生的豪情。1959年,克服設備技術匱乏的重重困難,自治區(qū)郵電管理局科學研究室聯(lián)合多家單位,以“土雞下洋蛋”的精神,成功試制出收發(fā)兩用的“簡易傳真機”。他們甚至就地取材,用土法攻克了昂貴“傳真紙”的生產難題。與此同時,一張以烏魯木齊為核心的現(xiàn)代通信網正在天山南北疾速鋪展:從解放初僅有的55處簡陋局所,到1959年覆蓋85%鄉(xiāng)鎮(zhèn)的728個網點;從屈指可數(shù)的電話線,到1.6萬余公里長途線路和遍布3.29萬公里農牧區(qū)的電話網絡……十年艱辛,星火燎原。
然而,新疆與北京之間,渴望更直接、更即時的“共此時”。
1984年4月18日上午,一個歷史性的聲音通過浩渺太空傳來——時任國防部部長的張愛萍在北京通過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wèi)星“東方紅二號”,與在烏魯木齊的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清晰通話。8分鐘的通話,音質穩(wěn)定,如同近在咫尺?!缎陆請蟆穲蟮溃驮谇耙惶焱砩?,烏魯木齊經歷了八級大風的考驗,但通過這顆懸停于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的“天燈”,信號往返僅需0.27秒,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首次同步,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足球賽,清晰地映現(xiàn)在新疆千家萬戶的熒屏上。憶及此,新疆電視臺老臺長艾興難掩激動:“過去烏魯木齊要過一個星期后才能看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隨著通信衛(wèi)星的發(fā)射,當天就可以看到了,這是了不起的跨越!”
遠在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甘惜分,聽聞喜訊,立刻提筆致信新疆友人:“此刻,你一定感覺到邊疆同首都的距離越來越短了吧,邊疆人民和首都人民的心連得更緊了吧。”他深情回憶前一年到新疆看不到當日央視節(jié)目的遺憾,感慨“這個變化來得比我們預計的要快得多”。這顆衛(wèi)星劃破的,不僅是幾萬公里的物理距離,更是一道橫亙在邊疆人民心頭的信息天塹。
斗轉星移,技術的脈動愈發(fā)強勁。
如今,陽光灑滿天山南北,新疆的通信圖景已躍入5G時代。截至2024年6月,全疆已累計建成5G基站6.1萬個,1564.4萬用戶暢享著“G”速體驗。所有地級市、縣城乃至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區(qū),5G信號已無縫覆蓋。全疆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突破2600萬,千兆寬帶用戶占比高達29%。無論身處帕米爾高原、伊犁河谷的稻田,還是阿爾泰山間的牧場,指尖輕點,便能以超清畫質與世界“面對面”;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棉田里,數(shù)據通過5G網絡實時匯聚,精準優(yōu)化著灌溉與收獲的節(jié)奏。從“寬帶邊疆”到“數(shù)聯(lián)天山”,通信的毛細血管正深度融入新疆發(fā)展的肌體血脈。
從1958年那個寒冬,傳真機用12分鐘艱難傳遞的一紙問候,到1984年衛(wèi)星讓聲畫跨越幾萬公里僅需0.27秒的震撼,再到如今5G時代毫秒級響應的萬物互聯(lián)……70年滄桑巨變,在通信技術的偉力之下,新疆與首都北京的時空距離被一次次重新定義,無限拉近。
這條從光電解碼起步、穿越星辰大海、最終匯入數(shù)字洪流的通信之路,傳遞的不僅是信息,更是祖國大家庭血脈相連的深情。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是邊疆與首都心跳的同頻共振,“萬里山河共此時”的夢想,正化為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